搜狐网站
音乐频道首页 > 新闻 > 内地乐闻

深度报道:从列侬到SJ 反粉丝比粉丝更可怕?

作者:谢韬、巩晓莉
2010年06月30日12:06

  编者按:虽然所谓“69圣战”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但关于“粉丝”和“反粉丝”的话题仍然在坊间被讨论。而且,只要有“粉丝”存在,就一定会有人站出来“反粉丝”。在音乐领域,“粉丝”的疯狂表现得格外突出,从约翰•列侬被“粉丝”枪杀,到近年来“韩国组合”粉丝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大多数“反粉丝”行为都集中在歌手和组合身上。这篇追踪报道立足于音乐领域的诸多围绕“粉丝”发生的事件,揭示了“粉丝”和“反粉丝”背后深藏的社会现象。

  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搜狐音乐刊登,未经书面允许,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撰文/谢韬、巩晓莉

  6月1日,韩国流行组合Super Junior(简称SJ)的疯狂粉丝追星过火,引发“世博踩踏”事件。6月9月晚,迅速集结的近十万名中国网民,有组织有口号地对SJ中国粉丝团进行了“批斗式教育”,爆贴吧、爆官网等黑客技术被用至极致,该反粉丝网络暴力运动称作“69圣战”。事后,韩寒第一时间发表博文,称其为斗争双方都深感惭愧,进而引发更加广泛的媒体讨论……如今,互联网令欧美、日韩流行文化无阻力地输入进来,各类综艺选秀层出不穷,这无疑是一个属于粉丝的娱乐时代。而正所谓物极必反,反粉丝的思想、行为又缘何会产生?粉丝与反粉丝之间,究竟谁是蛋卵,谁是硬墙?弄明白这些,也许我们才能更为冷静客观地审视这个时代的娱乐文化。

  无解之问:粉丝到底招惹了谁?

  作为心智健康的成年人,通常难以理解那些反粉丝行为的直接理由,毕竟,对于自己不喜欢、看不顺眼的,你大可最大限度地选择不关注和不接收,就像遇到不想观看的电视节目时轻轻碰触下遥控器的“开/关”按钮一样。

  韩寒在评论“69圣战”的博文里提议“大朋友”不要欺负“小朋友”,似乎那一撮狂热的“粉儿”、“饭儿”、“迷儿”、“托儿”们,一经与我们泱泱大国的人民群众基数的对比,终究只能算得某类“弱势群体”。然而,这个外表看来团结一致、无坚不摧甚至表现出宗教式激情的特殊群体,他们究竟触犯了谁的根本利益?他们究竟令谁感到情何以堪,必须口诛笔伐之?也许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我们才能了解又一个时代新名词儿——“反粉丝”们——缘何存在。

  明星、粉丝、娱评人,是三类最可能蒙受“粉丝之苦”的群体,但他们之间的过节、摩擦,都不足以上升到“69圣战”之规模的“网暴”运动。由此可见,最极致的反粉丝行为并非是由与粉丝最具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体发起,至于这背后是否牵扯到一定经济利益或行业利益,自然更有待财经记者们的挖掘。此外,不得不单独提及一下,1980年12月8日,在那个叫人疲惫的冬夜里,20世纪最伟大的流行歌手约翰•列侬被一位名叫马克•大卫•查普曼疯狂粉丝枪杀,或许,这才有资格成为质疑粉丝过度狂热化的“绝对口实”。

  可能性一:招惹到明星本人

  事发概率:≤5%

  化解之法:坚信“爱他/她就要接受他/她的一切”

  咋一看这个说法很是匪夷所思,想想当今情商、智商都与时俱进的当红明星们,哪个不对自己的粉丝爱护有加(至少在言语上)?在如今青黄不接的华语乐坛,除了王菲、周杰伦这样的天然气场偏冷的名角儿,哪个歌手在提到自己的“衣食父母”时会不识相到不知感激?

  可偏偏就有这样的主儿——以放大话出位的伍佰老师就曾经说过“歌迷是我的敌人”,他厌烦有的歌迷总是干涉他的创作取向。还有一个更著名的例子,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乐坛,美国摇滚民谣大师鲍勃•迪伦在1965年的新港民谣音乐节上,第一次换上电吉他演奏,被他的昔日追随者痛斥为“背叛”,更有甚者将他的新曲风称为“魔鬼的音乐”,迪伦在舞台上不为所动,事后不加解释地愤然离去。

  纵观音乐界、艺术界,那类毫不在乎公众和粉丝感受的大牌儿大抵不在少数,在摇滚乐文化中,这甚至衍生成一项经典传统,曾经被千百万欧美青少年视为超级偶像的“滚石”、“大门”、“枪炮与玫瑰”等乐队,莫不曾指责或羞辱过自己的粉丝,其中,“不认为自己被真正理解”、“遭受歌迷曲解”竟为相似的原由。

  在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地位之下,超级明星们在功成名就之际重新出发,恣意追寻自我,往往必然要适应与自己固有的粉丝群“对抗”。明星也是普通人,怎奈部分粉丝总是拿自己的期望为明星们贸然代言,在他们眼里,明星的一言一行,理所应当应该符合自己心中理想化的那个“神”。给这样的“愚粉”当百分之百的完美偶像,恐怕再精明的人也要累到心力交瘁,徒增烦恼。如同“男人越坏女人越爱”的通俗理论一样,倒是那样从来不顾忌他人眼色,秉持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信念的铁血大腕们,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被人供奉为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鼻祖。

  顺便再炒炒周杰伦新专辑《划时代》的冷饭,那些一开始就痛指这张唱片缺乏诚意,就此宣判周天王个人时代终结的声音,不正是从周董昔日的忠实乐迷当中发出的吗?粉丝与明星的微妙关系,本身即是一场正负博弈,一旦失衡,结果往往尤其讽刺。

  可能性二:招惹的依然是粉丝

  事发概率:≧70%

  化解之法:多领悟下“你泡泡我们的妞,我泡泡你们的妞”的和谐精神

  自古就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道理,粉丝的口味差异原本无所谓对错,也鲜少能用品味优劣来衡量,但两位“井水不犯河水”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红人,却不时被媒体踢爆彼此在“明争暗斗”,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各自的粉丝正在私下较量。

  80年代的香港歌坛,谭咏麟与张国荣的“天王对立”,多少是由于粉丝之间的水火对抗。在张国荣陨落之际,谭咏麟曾坦言两人一直都是好友,所有的芥蒂其实皆为外人杜撰。但“哥哥”在世之时,谭天王却鲜少对其公开示好,大概也是要照顾到彼时已占据半壁江山的歌迷群的情绪。回顾上世纪的世界流行歌坛,滚石乐迷与披头士乐迷之间的“战争”,甚至上升到了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被戏称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式的顶级对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席卷全球的Brit-Pop(英伦摇滚)浪潮中,涌现出的两只领头羊乐队——绿洲(Oasis)和污点(Blur),彼此更是彻头彻尾的死敌,上至乐队团员下至各型粉丝,莫不全身心投入到争夺英国乐团世纪末霸主的运动之中。

  即便偶像之间并无明确竞争,不同的审美取向,依然会导致粉丝们“兵刃相见”。成长于60年代的嬉皮士青年心仪迷幻民谣,崇尚消极的人性自由,与崛起于70年代的朋克青年们发生激烈的价值观碰撞。热衷朋克音乐的强硬派乐迷将不修边幅的嬉皮士斥为“怯弱”、“病态”的代表,因而有了“朋克杀死嬉皮”一说。而80年代华丽登场的金属“长发党”们,又把重金属音乐当作排挤朋克“光头党”势力的有力武器。

  几十年来,欧美青年流行文化的更替,就在这样的你争我夺、互不顺眼中渡过了,粉丝的战争促使了潮流的进化,时过境迁,在历史中回看到的唯有繁花将尽的美好。或许,我们当下盲目“哈韩”、“哈日”的“小朋友”们,不也正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一份子吗?“69圣战”过后,有成年朋友在麦当劳餐厅里看见几位90后举着“理性追星”的条幅请人签名,这不正是这场本无必要的“网络暴力冲突”余留下一抹亮色?

  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搜狐音乐刊登,未经书面允许,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快速阅读:

  微博言论:关于“反粉丝”和“69圣战”

  各方围观反粉丝:穿越了几百年,理智还停在原地?

  娱乐媒体界:反粉丝比粉丝更可怕

  反粉丝的根儿:另一次“韩流”入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陈贤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