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音乐频道首页 > 音乐专题 > 热点专题 > 王菲2010巡唱,王菲演唱会 > 王菲2010巡唱 最新新闻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喜欢王菲?

来源:搜狐音乐
2010年08月13日08:12

  《流非飞》

  音乐之外的世界,就让北京女孩王菲感到困惑了。内地娱乐业刚刚开化,一般人对香港娱乐界非常“无厘头”式的娱乐方式感到不解。香港人看到的王菲不喜欢笑,除了性格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也让她笑不出来。有节目录制前让她多笑笑,她很愕然:“没事我为什么要笑?”

  王菲给早年香港同事们留下的印象,就是凡事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我来唱歌,还需要去外边做宣传?”“为什么媒体问我有没有男朋友?关他们什么事?”从字面看,这些话好像显得比较冲,但是王菲其实问得真诚。陈少宝的理解是:“她的表达力有问题,北京人的表达方式,香港人不是很理解。”

  香港人对于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明星产业,觉得事事理所当然,陈少宝回忆起那段往事,“同事们跟阿菲说,我们那个神经老板签了你,我们就要捧红你,没什么为什么啦!你要问,就去问老板好了”。于是王菲有了艺名王靖雯,英文名Shirley,有了早年试图很香港化的形象。

  陈少宝告诉本刊记者,轮到开会时候,他或是助手,总要花一点时间,解答王菲的“为什么”。陈少宝说,王菲其实是一个听话的女孩,宣传也做,唱歌也认真,说话很温和,从来没有凶过。只不过有些宣传她不喜欢,会跟他的助手唠叨一下,“今天不开心”或是“工作我都做,可以放我假吗,我要回去”。

  陈少宝说,王菲喜欢往北京跑,即使香港媒体歧视内地人,王菲也并不理会。从1989到1991年,王菲出了3张唱片,第一张碟《王靖雯》卖了2.5万张,在香港当时已经是“金唱片”的销量,后两张碟卖了1万多张,在新人里成绩很好。但是正如林伯希说到的“红歌不红人”,一般香港人的理解是,“媒体不太理她,她不算漂亮,身材也不火辣,无新闻”。

  3张碟之后,1992年王菲突然决定放下一切,去美国读书。陈少宝说他当时调到了母公司宝丽金做远东区音乐市场经理,新艺宝的老板换成了一个在香港出生长大的印度人,不看好王菲,两人性格上完全合不来。王菲走之前找陈少宝喝茶,他说:“我听了心情也不好,我签了她还有Beyond,却中途离开。她说我不管了,不开心就不唱了,我反正对香港歌坛没有兴趣。”说到这里,陈少宝有些感慨,“你看她,这种心态后来都红了,一般香港歌手不敢想”。

  陈少宝将王菲当时的困境看得比较轻松:“外边说这个艺人‘很难搞’,阿菲是一个典型的北京人,喜欢有深度的音乐,人生观比较严肃,她觉得音乐不是嬉戏,但香港演艺界比较轻松,所以阿菲一直显得格格不入,形成她冷傲的形象,其实这是北京同香港的文化冲突。”

  到美国后,王菲曾回忆说:“那里有很多陌生但看上去又很自信的人。他们不在乎其他人怎么看自己。我觉得我本质上也是那样的,独立而且有点反叛。但在香港,我迷失了自我。我被别人塑造成为一台机器,一个衣架,我没有了个性和方向感。”她回来推出《Coming Home》,就更是主动突出自己的北京身份了。其中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红遍每个街巷,梁荣骏曾担心这首歌比较大路货,和专辑其他的歌风格不一样,王菲觉得挺不错,没料到这首歌才是她红遍华语世界的起始。

  香港社会“人红万人捧”,恢复本名的王菲立即成为潮流代表。林伯希告诉本刊记者:“以前大家说她内地来的,现在是美国回来的,很潮啊。”

  《十万个为什么》

  引起乐评人注意的,则是王菲在1993年推出的专辑《十万个为什么》。老是爱问为什么的她,想到了内地广为流行的丛书《十万个为什么》,而她对人生百态的各种困惑,也借着这个名字表达了出来。一般香港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梁荣骏对这个专辑的名字也不理解,“她给我解释我一次,我马上就忘了,没所谓啦,做喜欢的音乐就好”。梁荣骏说他能感受到,从美国回来的王菲音乐上想法更多了,在这张专辑中,从选歌到形象设计,王菲自己的风格愈发明显。

  回头看,梁荣骏把王菲的头几张专辑看做学习阶段,到了《十万个为什么》,正式发掘到自己的音乐,《胡思乱想》这首最能完整发挥他自己。乐评人黄志华给本刊记者翻出当年的报纸,1993年9月他一个比较挑剔的乐评人朋友,在报纸上写了一篇《这个王菲有种》:“到底谁给王菲这样的胆色?她的我行我素,不妥协于传媒的执著个性,多少叫她吃过苦头;然而却不见此倔强的女孩乖乖屈服,反而越发坚持自我的选择。”

  《十万个为什么》很明显受到了英伦风格的影响,也成了王菲的“小红莓”(The Cranberriess)时期。《梦中人》开始有点迷幻风格,“从技术上说,音乐和配乐方面与其他华语歌非常不同,电吉他的效果很特别,‘Wah Wah effect’华语歌迷那时候还不太懂什么是迷幻”。《胡思乱想》音乐是迷幻的味道,但是与王菲后来更迷幻的歌相比,歌词比较清楚。

  梁荣骏说他在那段时间喜欢上了英伦音乐,王菲非常认可这样的风格。乐评人冯礼慈则认为,这也正是新艺宝唱片公司的精明之处。在他看来,王菲当年的流行,与现在周杰伦在华语歌坛的影响力很接近。“他们都领先于潮流,但不是领先十步,而是领先一两步即可。他们非常聪明地利用了国外新音乐元素,却又不是完全照搬到华语乐坛。他们的唱片每两三张之后,风格就会有变化,不断在突破,但不是每张都变化,因为那样变化太快,一般歌迷跟不上。”

  冯礼慈曾是杂志《号外》、《豁达音乐志向》总编辑,现在是音乐公司的内容总监,兼职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流行音乐。他头发花白,却一身休闲装背着双肩包,和他的两次见面都在香港城市大学的餐厅里,旁边既有钟爱周杰伦的年轻学生,也有老伯听收音机里放出来的粤剧,他对本刊记者说:“你看,这就是香港,多么奇特的融合音乐的地方。”

  横向比较与王菲时期接近的女歌手,冯礼慈认为,梅艳芳的阶段性没有那么强,“她是个歌手,舞台上的表演者,百变形象多,而音乐上较多依靠制作人来定方向”。比如小虫曾帮梅艳芳做台湾唱片,小虫那个时期喜欢Hip-Hop,梅艳芳的歌就体现出小虫的风格。

  林忆莲刚出来走偶像路线,日本味道的装扮和歌曲特色,简单,年轻,《灰色》里呼喊“我空虚,我寂寞”,吸引追赶时尚的小女生。接下来林忆莲的制作人许愿,将她重新包装成雅皮风格的城市女子,变成香港时代女性的代表。将流行曲与香港城市女性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李宗盛时期的林忆莲,变成雅皮、中产的中国女性的代表。林忆莲在音乐上有自己的想法,风格一直在找突破。中后期自己也参与制作,和音乐人一起决定自己的路,走什么路线。但是著名音乐人许愿与李宗盛,“都是制作人的个性和风格强过歌手本人的那种”。

  冯礼慈说,王菲与梁荣骏更多是一种合作关系,他们把外国最新的流行加进来,但是又不会偏离华语主流太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责任编辑:陈贤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