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林海峰、LMF之后,“农夫”终于成为了香港乐坛的说唱首席。相比林海峰那个时代的Rapper,总是会不经意间,将自己摆到一个独立、非主流和另类,以对抗主流的偏摇滚情结稍有不同。虽然“农夫”的态度中,同样表示出对主流文化的轻蔑,但属于新时代的他们,从一开始就更多一种享受音乐、把玩音乐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包括香港乐坛在内的整个华语乐坛,都已经明显缺少了华丽的主流与非主流分隔线;另一方面也由于形式上的态度和观点,也早已经无法引起人们太多的胃口。而“农夫”音乐的妙处,则在于将音乐内容的娱乐性、社会性,形式上的拼贴和跨界,以一种极具从容不功利的态度融合到一起。
在音乐的表现上,“农夫”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粤语文字魅力的挖掘。其实从说唱音乐的特性上来讲,文字就“新闻联播”、音乐就Beat新颖,只不过在流传到中文世界之后,中国的Rapper们,要不就单纯被嘻哈服饰所吸引,从而把说唱乐当成了另一种走秀;要不就是把美式说唱音乐制作的精髓学了个底翻天,但一者永远只能跟着人屁股后面走,一者还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把那些歌词入乡随俗地翻译成中文。反倒是有一段时间内,国内各地域的年轻人,以各地区的方言为表现语言所创作的许多说唱作品,受到了该方言使用地区的歌迷的喜欢。这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流行音乐技术还达不到欧美标准的中国说唱乐,如果放弃语言这一利器,那么中文说唱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和美式的嘻哈歌手与组合相比,“农夫”从一开始也并不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见长。除了粤语方言俚语给人的轻松幽默和传神外,“农夫”的音乐手法,实际上还是很主流的跨界。除了融合主流的说唱Beat和制作模式之外,也将一些放克、摇滚、舞曲甚至流行等等的元素混到一起。音乐更多时候是为了衬托语言,而不至于显得单调。这也让“农夫”的音乐,注定具有了流行的潜质。
在年初的《O’Fama》专辑中,“农夫”则开始依稀有了一些小小的变化。更为注重作品的旋律,以至于唱与说的比例,要比以往高出很多。再加上一些国外音乐人的加盟,除了增加音乐的厚实和国际化之外,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夫”风格的平衡。虽然这种变化对于音乐人来讲值得鼓励,但说真的,当“农夫”想要变成歌手,想要变成真正的全能音乐人,那么他们就多少是以己之短攻国际化之长了。新专辑《奇迹》倒像是对上张专辑转型却一不小心走太远的一次修正,既找回了“农夫”作品简单好玩的主体,又不乏多元曲风和多元艺人组合后的多彩。
此次《奇迹》专辑,与以往“农夫”专辑最大的变化与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分成两张CD,而且是陆永和C君各执一碟的格局。只是不知道,此次从这张专辑中呈现出的两位成员创作涉及的不同,会不会是引发“农夫”未来搞单飞的信号。
相对而言,此次陆永的七首作品,人文的色彩更深。这其中既有《我想打多支》这样感慨青春流逝的作品,也有《奇迹》这样和黄秋生合作的散发浓浓家庭亲情的作品,而与王菀之合作的《爱 不爱我》,则用对质的形式,将各执一词最终凝结成一种爱情,既立体也让主题更有说服力。《光行纪》和《问题儿童》则都是社会题的作品,体现出陆永创作中的人文关怀精神,而在香港流行乐坛盛世的时候,突出个人而忽略社会,也一直让香港流行乐显得深度不够。反倒是现在,随着香港流行音乐愈发重视词的表现力度,而反衬出台湾流行音乐无论是主流还是小清新的脱离社会、脱离民生,只能成为娱乐和怡情的产物。《韩国劲舞权》则是陆永七首作品中,看起来最“欢快”的作品,完全模仿韩式舞曲的制作方式,与其说是借鉴,不如说是戏谑。而在韩式舞曲里对韩国快餐文化的讽刺和抨击,则不仅幽默搞笑,更有一种借力打力的聪慧。
而与陆永的广角和音乐多涉猎相比,C君的音乐视角,则相对比较集中一点。还是个人的情感世界,加上个人化的感触为主。像《伟大航道》和《阿迟》这些作品,都是叙事性更强,并通过叙事来抒发感受的作品。和方大同合作的《吹挚友》,则和CD1王菀之的《爱 不爱我》一样精彩,它们都同样渗入了浓郁的Feat者的音乐风格,又在这个基础上保留了“农夫”说唱的原味,而这种音乐上的互补,也是美国嘻哈界和整个黑人音乐界一直以来的传统,只不过这种传统最终却被华语乐坛以大牌加大牌的方式给挪用了过来,从而失去了真正两种不同风格艺人,在音乐上产生真正化学火花的可能。
陆永的广角,C君的细腻,《奇迹》里的“农夫”,不谈音乐,至少从文字方面,已经表现出和初出道时轻盈所不一样的成熟与稳重。他们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也让现在的“农夫”变得更像是一个综合体,而不仅仅只是Rapper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