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t Baker
D for Drugs 毒品
毒品在某部分音乐家,尤其是爵士音乐家与摇滚音乐家的事业中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一直是人们不断在探讨的话题,艺人因吸毒过量而导致死亡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我们也不止一次的提到,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毒品是把双刃剑”,无论是大麻和LSD,还是海洛因,它们在帮助艺术家达到创作高潮的同时,也在逐渐毁灭一个鲜活的灵魂,在过去这半个世纪的流行音乐史上这样的例子已经太多太多,我相信每个人都能随便说出其中的一两个。
谈到毒品与音乐这个话题,我们不得不追溯到五、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其实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毒品就已出现,但要说它对音乐界产生影响,则是在我们以上提到的这段时间。而Chet Baker可以算是五十年代一个典型的例子。Chet Baker曾是美国五十年代早中期西海岸冷爵士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为一个小号手,他有着严谨而舒适的演奏风格,外加上他帅气的样貌和动听的歌声,倾倒了无数观众。从五十年代开始,Baker因吸毒问题而进出监狱已是家常便饭,但最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到了六十年代,他的毒瘾已经严重干扰了他的音乐事业,当一个人失去了安定环境和健康身体的时候,他怎么能够专心致志于他的事业?在西方社会,六十年代更是个毒品大泛滥时期,以至于在美国,有些人就用“迷幻”这个词来概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所发生的一切。当时,大麻和LSD(迷幻药)这样的软毒品在青少年中有很大的市场,甚至已经到了一个难以控制的地步。最早提倡LSD的实验者之一,前哈佛大学教授Timothy Leary与“垮掉派诗人”Allen Ginsberg,成功组织嬉皮士花车运动的Ken Kesey一起成为当时极力推广LSD的三大文化名人。六十年代中期,他们开始频繁参加一些推广LSD使用的音乐演出活动和公众论坛。当时包括The Beatles在内的许多摇滚乐艺人都曾经用过LSD。而六十年代中后期迷幻摇滚乐的风靡则使毒品与音乐首次如胶似漆地焊在了一起,无论他(她)们是为了响应“不要相信30岁以上的人”或“在变老前死去”的嬉皮士口号,还是无法摆脱自己沉迷的这个迷幻世界,海洛因让Janis Joplin,Jimi Hendrix和Jim Morrison都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来祭奠了那个时代。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随着嬉皮士运动的深入,吸毒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七十年代,全美22300万人口中已有5400万人起码试过一次大麻,有2300万人经常使用大麻;有45万海洛因成瘾者,200万人使用海洛因但不是每天使用;有1500万人尝试过可卡因,500万人经常使用可卡因;有1600万人曾经试过迷幻药,200万人经常使用迷幻药。随着吸毒费用的上升,到了八十年代,有报道说在好莱坞,明星们把海洛因当烟抽或用鼻子嗅吸已成为“潮流”,这是因为海洛因价格比可卡因价格贵得多,而对富裕的人士来说,花得起钱买昂贵的东西是地位高的象征,The Germs的主唱Darby Crash就因为过量吸食海洛因而死于1980年。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吸毒的风潮仍旧在摇滚圈里蔓延,甚至有许多家长不允许孩子听摇滚乐,就因为他们认为每一个摇滚乐手都是瘾君子,而他们不会让他们的孩子去听这样不健康的音乐,毒品更加加深了人们对摇滚乐的误解,成为臭名昭著的海洛因代言人。Pete Doherty,被人称为新一代的Sid Vicious,不知他的结局又会如何?
话说回来,正所谓物极必反,近年来,原先因为毒品而为人诟病的摇滚圈(尤其是朋克圈)出现了一股反对毒品、反对烟酒的新潮流,他们给自己起名叫Straight Edge,虽然这股潮流还只在朋克青年中流传,还没能形成大气候,但无疑在青少年中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