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木尔和IZ乐队 |
哈萨克族音乐家马木尔和他的IZ乐队在中国的独立音乐界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字。他们的演出几乎 不做宣传,却总能吸引众多的追随者。他们在国内的主流舞台少有登场的机会,却受邀在国外各大音乐节上表演。他们的哈萨克语歌词很少有人能听懂,但他们的音乐却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打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IZ从2002年成立到现在一共换了16个乐手,这16个人几乎成了中国独立音乐的中坚力量。IZ乐队2009年也曾在RealWorld发行专辑《Eagle》,登上最大的世界音乐舞台WOMAD音乐节,成为现场销售CD最多的音乐人。然而这些传奇故事并不是哈萨克族音乐人马木尔所追寻的,他经常回到新疆寻找内心的平静,并进行新的声音实验。在多年的摸索中,马木尔经历了对自己的否定之否定,而IZ乐队也“从一支哈萨克民谣乐队转变为一支尖锐黑色的前卫摇滚乐队”。
草原上的“LouReed”
马木尔出生于新疆奇台县的东风牧场,在家里十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像大多数哈萨克人一样,他从小与动物为伴,经常在夏天赶着牛羊到高山草场放 牧。爷爷、爸爸,还有哥哥都会弹冬不拉,所以马木 尔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冬不拉,并跟牧场里的老 艺人学唱民歌,再长大点他又自学了吉他、曼陀林、口弦等各种各样的乐器。此后在北疆,作为冬不拉高手、吉他高手的马木尔家喻户晓。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马木尔在乌鲁木齐组建了他的摇滚乐队。因其低沉浑厚的嗓音与充满地下气息的 电吉他演奏很快就确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要生存,马木尔曾经有过一段在深圳酒吧里 驻唱的经历。又因为无法放弃自己的音乐理想,他离 开了那个商业化的环境。2002年,马木尔来到了北京 并组建了IZ乐队。经过几年的漂泊,哈萨克民间音乐 又回到了血液当中,他开始重新演绎记忆中那些不知名作者创作的歌曲,并为古老的哈萨克诗歌谱曲。
“IZ”在哈萨克语中意为“脚印”,它象征着乐队对于传统的探究与反思。自从成立以来,IZ乐队坚 持用哈萨克语演唱,在哈萨克民间音乐的传统之中,又努力创造着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 他们没有受过学院式的音乐教育,只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他们不像哈萨克传统民间艺人“阿肯”那 样满足于简单的冬不拉弹唱,而是把哈萨克传统乐器 与西方乐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因为他们与父辈相比 已经拥有了更为丰富的世界。 IZ只出版过两张唱片小样,他们的影响力主要来 自现场演出。腼腆的马木尔不爱说话,但当他歌唱的时候,和着他的冬不拉,人们总能被他歌声背后深沉 的情感所打动。IZ乐队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朴素内敛的民谣演出,也给很多音乐人带来了观念和生活方式上 的变化,就像媒体评论的那样:马木尔是来自草原上 的“LouReed”。
并非抒情游吟诗人
近年来,IZ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越来越多。与美国班卓琴大师Bela Fleck、瑞士哈萨克先锋女歌手Saadet Türkoz等人的合作,以及在欧洲的一系列巡演为他们带来了更宽广的视野。2009年马木尔与 著名音乐家Peter Gabriel合作,在其下最大的世界 音乐厂牌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Eagle》,并登陆由 Peter Gabriel经营了30年的全球最大的以世界音乐为主的WOMAD音乐节。《Eagle》被Peter Gabriel称为一张“迷人的唱片”,并在2009年WOMAD音乐节上成为了所有音乐家在现场销量最高的一张CD,这张由制作人 Robin Haller和Matteo Scumaci操刀的精致的录音专辑把马木尔推到了世界音乐的舞台上。
与多国艺术家的合作,以及长笛、竖琴等乐器的加入,让马木尔原本朴素的音乐多了一丝华丽的味道。可是,马木尔觉得这并不是真实的自己,只是某个阶段的某一张作品记录而已,对于外界为他贴上的“抒情游吟诗人”的标签,他更加不认可,只能用更黑暗阴沉的现场,来证明自己的音乐还有别样的色彩。 也许对于内地的音乐界来说,马木尔走上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国际路线,甚至与萨顶顶、杭盖等成了中国音乐的标签。但马木尔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而且对这样的“吹捧”相当反感,《Eagle》这张唱片的最后一首歌叫《Where Are You Going?》,这似乎也表达了马木尔 的一种困惑。从2002年到现在,马木尔在北京和新疆往复数次,在北京可以做音乐但适应不了鱼龙混杂的生活,回到新疆可以有一个宁静的心境,却缺乏必需的设备……总是在一轮巡演结束后,马木尔就回到了乌鲁木齐,并不时回到属于哈萨克人的草原和高山牧场,让自己安静下来。马木尔说,只有这样,他才能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声音。
你的归宿是地狱
从2010年夏天开始,马木尔自己担任制作人,创作了一张新的乐队专辑,这次马木尔在实验和工业 的道路上探索得更深,这张叫做《影子》的专辑更加黑暗深沉,直指人的灵魂深处。作为打击乐器的铁箱子之声、冬不拉的不和协音以及充满张力的吉他噪音,使音乐少了一分柔美,却多了一分震撼。乐队的歌词也愈加锋利,甚至出现了“你的归宿是地狱”这样充满警世意味的句子。
“我问朋友借了四五万的债,第一次当制作人,完全做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最后准备靠卖CD还债。”马木尔说新专辑从去年夏天开始录音,这中间马木尔一直在探索声音的可能性,去年年底在录音室第一次 缩混出来的作品马木尔不满意,全部推翻,然后自己一点点摸索着来,“我不喜欢名利这些,我就是喜欢学习、实验,加一点新的东西,我不想要太传统的东西”。就这样《影子》在录制期间数度推翻重来,经过长达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制作出这张专辑。从富于律 动感的《飘动的精灵》到黑暗沉重的《你的归宿》,从根植于民间的《阿肯》到充满工业色彩的《摇篮》,《影子》专辑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斑斓而广阔的当代音乐图景。
而马木尔依旧沉默寡言,疏于向人们解释。
BQ=《北京青年》周刊
M=马木尔(Mamer)
BQ:从民谣到先锋摇滚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
M:所谓的转变很自然就发生了。民谣也好摇滚也好,这些都只是名字而已,我自己想做不同的东西,有一些新的想法想实践出来。以前有的作品是为了观众而做的,现在有一些不同。观众是音乐人培养出来的,如果观众的喜好控制了音乐人就不好了。IZ以前就是弹冬不拉唱民谣民歌,这是一个传统的东西,拿到城市里会比较流行。但我不喜欢流行,我喜欢自己的东西,希望观众可以理解,甚至喜欢。
BQ:你一直在尝试着新的声音实验?
M: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找一些不是传统的东西,其实吉他也是这样,从最早的古典吉 他到现在的电吉他,已经不一样了。现在很多东西是国内的跟着国外走,哪个方面都一样。但我想用自己的乐器做出不一样的东西试一试,我不想像我父亲他们那样弹冬不拉,他们弹得都比我好,但都是传统的东西,我想做一点新的实验。
BQ:这背后一定付出了很辛苦的练习的过程。
M:这是肯定的。但也不一定每天非要练琴,小的时候每天弹琴时间长,现在没那么长,现在方向很 清楚,按那个方向来做就可以了。
BQ:你坚持用哈萨克语唱歌,不怕与观众交流有问题吗?
M:IZ的歌很多是哈萨克的老歌,在这个基础上把我自己的创作再加进来,我不会翻译,很难说清楚 中文的意思。我听别人的歌也不会注重歌词,听众真的喜欢就会自己想办法弄懂,不用我来翻译。
BQ:哈萨克传统的民歌对你影响很大吗?
M:对我影响很大,从小生活的环境、学习的乐 器,都已经深入到了我的生活里。但我也听别的音乐,年轻的时候听得比较多,流行、摇滚、古典、民族都听。现在听得少,喜欢听新一点的,先锋的、电子的, 当然也有一些老的,70年代的乐队也很喜欢。但我现在做的是乐队的作品,是全新的东西。
马木尔&IZ乐队
马木尔(Mamer),1970年生于新疆,哈萨克族。2002年他来北京后与伙伴组建了IZ乐队,始终坚持用哈萨克语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