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音乐频道首页 > 音乐专题 > 热点专题 > 陈志远去世-简历|代表作|歌曲|视频 > 陈志远去世 最新动态

重返1980年代:承前启后 大师云集

来源:搜狐音乐独家稿件 作者:爱地人
2011年03月17日15:14
1975台北中山堂,杨弦举办“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
1975台北中山堂,杨弦举办“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

  “飞碟飞过世界,双陈从此无故事;丰华约在冬季,孤星跟着感觉走!”

  ——著名乐评人邮差悼陈志远先生

  1975年6月6日,由台湾大学生杨弦发起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最终也成为了“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开端。这原本更多是一次思想和人文精神方面的革新运动,它体现出当时台湾青年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唱自己的歌”的迫切心情。而从现在的追溯和纪念文字来回忆这段历史,也往往更多突出了一些文化和人文上的内容。但实际上,“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同样也是现代台湾流行音乐及现代华语流行音乐的一个发展契机,虽然当时参与这个运动的大部分人,有的只是实现音乐理想的一腔热血,而没有具有改变一个音乐时代,甚至创立一个音乐产业的野心。但爱意外爱折腾的历史,又在这里主导了未来。一个由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作为契机的台湾流行音乐产业体系的形成,并通过八十年代的发展和九十年代的巅峰,创造了一段华语流行音乐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黄金岁月。

台湾民谣鼎盛时期。叶佳修(左一)、蔡琴(左三)、齐豫(右一)
台湾民谣鼎盛时期:叶佳修(左一)、蔡琴(左三)、齐豫(右一)

  从青涩的民歌到成熟的音乐产业,从风花雪月到人间百态,从吉它弹唱到多元曲风,台湾流行音乐就是通过这样积累、发酵的过程,慢慢由单一变得丰富,由简单升级到复杂。而在这过程中,也同样离不开明星级人物的催化作用。在这个时候,在历史的长河中,会唱歌和会写歌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流行音乐来讲,会唱歌和会写歌的人,固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明星,并且将个人风格形成一个时代的时尚。但只有做到在音乐的某个细节,对整个时代起到了前瞻性的牵引,划时代的创造,以及承上启下的串联,才能在时代巨星的基础上,羽化成大师级别的音乐人。

  在台湾流行音乐八、九十年代的历史长河中,明星大腕数不胜数,但真正能够列入大师级的人物,却不会太多。罗大佑、李宗盛和陈志远,则无疑是其中当之无愧的大师。

  比起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出现之前的那些由西洋曲和演歌统治的台湾流行音乐,杨弦、梁弘志、叶佳修和马兆骏等人创作的歌谣,无疑更贴近当时年轻人的生活,更能表达出当时年轻人的悲喜哀愁。但知识分子及学院化的倾向,也让那个时期的民歌,几乎都是停留在浪漫主义和柔情主义的基础上,要么热衷于自由恋爱,要不倾向于高山流水。而罗大佑的出现,则很好地体现出歌以载道的精神,让流行音乐承担起了批判现实,甚至新闻性的功能,从而让台湾流行音乐在当时的风花雪月之余,提供了另外一个崭新的方向。

罗大佑的出现,很好地体现出歌以载道的精神 
出身于民歌运动的李宗盛,则把民歌真正从学校围墙带进了大城市

  而出身于民歌运动的李宗盛,则把民歌真正从学校围墙带进了大城市,由学生岁月带入了青壮年和中年时期。更为细腻的心理刻划,更为小市民的氛围营造,更为写实质朴的语词运用,一下子将校园民谣拓展成为了城市民谣。而他的情歌及小人物歌曲创作模式,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因为贴近相对宽泛的受众群,成为整个台湾流行音乐歌曲创作模式的基础。

陈志远广泛涉猎,从而放宽了音乐编曲的眼界 

  如果说罗大佑更多还是靠歌词和歌曲引领一个时代的话,那么陈志远则就在技术上给予了保障。同为出身民歌时代的音乐人,当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其他创作人,还更习惯用吉它弹唱这种形式来表现作品,或者在吉它弹唱的基础上扩展编曲元素时。陈志远则已经通过他涉猎的广泛并对之积累,从而放宽了音乐编曲的眼界。在充分掌握最大限度的专业曲风技巧的基础上,通过适时适曲的运用,将许多音乐作品在完成点题使命的同时,还升华了作品的意韵。而当MIDI编曲技术刚在国外兴起时,陈志远也是其中最早将这种电脑合成技术运用自如的台湾音乐人。齐秦《冬雨》专辑里《独行》的奇幻节奏,以及一些作品中合成器的大量运用,就像是陈志远音乐人生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由他在背后、以编曲形式支撑的台湾流行音乐的一种缩影:既有灵感的灵动灵性,以及创作的热血激情;同样亦有技术的平衡和理性。让音乐在动与静,灵与实之间,合情合理并好听好唱。

(责任编辑:小斑马)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