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张流行音乐唱片来讲,《P.S.是的,我在台北》的文学意义,明显要厚重过音乐本身。这也不仅让人疑问,这究竟是一本随笔杂文、城市笔记,还是一张音乐唱片?
对于陈升的音乐风格,已经毋庸再言。他从来就是一个游走于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歌手,是一个插入主流流行音乐工业内部的另类音乐人。惟一有所区别的,只是他每张专辑中“正常歌曲”和“非正常歌曲”的比例问题而已。在台湾流行乐黄金的时期,也是在陈升正当壮年的时期,前者的商业限制和后者在音乐本质上的灵气之结合,也让游走于亦正亦邪间的陈升,同时享受以了主流的反响和小众的口碑。
而随着台湾主流唱片业的惨淡,越来越不用为销量数据负责的陈升,则就开始甩掉他身上最后的商业化限制包袱。慢慢的,像早年《把悲伤留给自己》这样的流行框架作品,退出了他的专辑,取而代之的则是他在音乐背后,越来越强的文字表现欲,以及越来越大的文学野心。这次以陈升自己为主角和视角,以台北为地点的新专辑《P.S.是的,我在台北》,更是集大成之体现。
除了歌曲作品之外,整张专辑采取了序曲、尾曲和中间过渡的桥段音乐,再加上一些个人独白,组成了一个相当有层次和张力的文字架构。不过,在涉及到概念的效果时,这种文学化的架构,实际上也并不是那么紧凑得无法分隔,更多体现出的,也只能是一种文艺色彩颇浓的渲染。至少从提升作品的角度来讲,这种渲染没有能起到改变整张专辑本质的变化。
演唱就不说了,陈升那种看似不着调,但又狂狷奇想的演绎,永远都是他作品中一道永恒的风景线。而在音乐上词曲编曲这三部分来讲,这张专辑明显就是编曲、词和歌曲本身的旋律并不太平衡,前两者更重,而后者更轻。与此同时,在编曲环节,“恨情歌”虽然运用的都是主流以外、看似更自由更即兴化的音乐模式,但拉丁摇滚、酷爵士之类的曲风,实际上在这个时代,也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元素了,再加上没有在编曲上有什么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总体给人还是一种比较油的感觉。
因此到最后,作品最终最值得回味和咀嚼的,还是陈升为台北这座城市,写下的一首首诗歌。对于一个民谣歌者来讲,这种文化的厚重本无可厚非。只是对于现在的陈升、至少是这张专辑里陈升的状态来讲,过于松散的结构、缺乏层次的递进,以及神来之笔的优美旋律,都是让这张专辑的作品无法通过音乐的切入点引起人共鸣的重要原因。虽然边看歌词边听音乐,也是一种乐趣,但对于一张音乐唱片来讲,无形中却是因为过于夸大文字功能,而减弱了音乐的功能。即使是民谣、即使是“难听”,实际上十几年前的陈升,往往会在一些厚重的文字、苦涩的唱腔中间,经常会出现一些灵光闪现的华彩段落,从而以真正的音乐功能,让文字得到不一样的升华。而这张专辑,在编曲和词之间,恰恰缺乏这样一些旋律来作为平衡。
或者,还是把这张专辑当成是一种文学来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