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之死 |
《颤栗》是上个世纪的辉煌 |
当MP3、MP4数字播放器取代CD机,唱片已经从音乐发烧友、歌迷们的消费品,向收藏品转变。近日,在大洋彼岸,曾经签过布兰妮、贾斯汀等大牌明星的Jive唱片、Arista唱片和J唱片公司宣布倒闭,更让唱片业的衰败赤裸裸地暴露在镁光灯前。
中国内地,唱片销量连年下滑,到今年,已经比2005年减少了96%。唱片卖得好不好,早已经不是歌手们的人气晴雨表,出网络单曲、开演唱会、跨行转战影视圈,已经成为他们的新出路。
辉煌已成过往,唱片被网络挤压到了历史的墙角,内地唱片工业的顶尖操盘手宋柯面对行业的现状发出这样的感叹:“唱片已死!”
本期新闻聚焦周刊,通过触目惊心的数字、业内行家大腕的访谈以及第一时间的越洋连线,带你触摸“唱片”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时代宠儿走向迟暮,甚至走向死亡的命运之路。文/记者寿鹏寰
第一部分:【鼎盛年代 全球因你而“颤栗”】
在互联网时代,唱片业的低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不过,就像一位迟暮的老人,他也曾经历人生的巅峰。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辉煌时期的唱片业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人。
音像出版、销售商曾经多如牛毛
唱片业作为“舶来品”早年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规模,起初还只是在中国录音,在国外制作完成唱片。直到上世纪30年代,随着唱片在国内的普及,逐渐形成了“百代”、“胜利”、“大中华”三大唱片厂牌以及十几家小型唱片公司的体系。
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唱片业进入音像时代。
随着音乐卡带的流行,在此后短短10余年间,300多家音像出版单位、数百家复制生产厂家、10余万家销售商平地而起。环球唱片公司、滚石唱片公司、华纳唱片公司等大牌唱片公司相继在内地做得风生水起,中国的唱片业开始腾飞。
上世纪90年代,华谊音乐老总袁涛还在滚石唱片工作。据他回忆,那个时候,流行音乐在内地大受欢迎。当时卡带和CD成为人们接触音乐的主要工具,虽然当时也有很多盗版出来,但由于歌迷热情极高,唱片的销量仍然非常好,唱片业的利润很高。
“像羽泉的《冷酷到底》一张专辑就卖了145万张,除了专辑销量外,唱片公司还可以通过商演等活动回收利润。”袁涛说。
袁涛介绍,虽然那个时候唱片业不像电影业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但因为利润和前景很好,不少资金进入这个行业,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相继成立,这让内地的唱片行业着实热闹了一阵。
两岸三地歌星云集一度各领风骚
经过80年代的起步腾飞,到了90年代,唱片业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铺天盖地的歌手海报、贴纸、卡带席卷内地,能数得上名字的歌手如过江之鲫。
尤其是1994年前后,随着流行音乐的火爆,内地出现了毛宁、杨钰莹、黄格选、高林生、陈明、林依轮、陈红、潘劲东、谢东、孙悦等一批有特点的歌手,大街小巷的音箱里回响的都是他们的歌声。
除了内地的歌手,这段时间,香港的天王天后们也在内地掀起一阵追星热潮:张国荣和谭咏麟两位乐坛老将,张学友、郭富城、刘德华、黎明“四大天王”,还有张信哲、莫文蔚、林忆莲、任贤齐、赵传、辛晓琪 等风格不同的歌星,成为那个年代最引人注目的“精品”。
一时间,中国的乐坛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这些歌手在当时都有一批固定的歌迷,一旦有新专辑发行、演唱会举行,歌迷们都会给予极高的热情支持。从1993年春节晚会,赵丽蓉、蔡明、郭达表演的小品《追星族》中就不难看出当时歌迷们的狂热程度。
词作家、导演甲丁回忆起当年的盛况坦言,在这么短的时间里,30多个歌手能够同时占领市场,同时被歌迷所喜爱所接受,这在世界流行音乐史上可以说都是一个奇迹。
1990年至2000年这10年,堪称中国流行音乐辉煌的10年,无数资金如洪水般涌入乐坛,把唱片业捧成一轮红日,无数音乐人纷纷闯荡乐坛,希望能够一曲成名。
《弯弯的月亮》的曲作者李海鹰生动地比喻道:“在当时一个砖头砸下来,砸中三个人里边可能有两个是做音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