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参赛,终于夺冠
拿到了青歌赛流行唱法的金奖,阿鲁阿卓似乎没有太多的兴奋,她不断地反问着自己:“这是真的吗?”在赛场陪伴她的爸爸妈妈早已乐不可支,他们为自己的女儿骄傲,比赛结束当晚,一家人去吃了顿庆功的夜宵。
也许因为准备的时间太久,阿鲁阿卓已经习惯了压力,青歌赛的决赛场也好像是平日训练台的延伸,她竭尽全力唱着,时不时闭上眼睛仿佛陶醉其中,其实那是她紧张时的表现。
这个舞台对于阿鲁阿卓来说并不陌生,她是青歌赛的老熟脸了。2006年参赛时她还懵懵懂懂,背着个红书包自己就来参赛了,上场时没有费什么力就拿到了铜奖。2008年她有备而来,一番苦战却只得了优秀奖,成绩的滑落让她不能接受,找了个清净之地独自呆了很久。之后的两年中,她昼夜备战,每天8点起身练声从不间断,从习惯的民族歌曲改唱大众歌曲,多种风格尽量尝试,就为了今年的东山再起。
不负重望,考入军艺
对于这个彝族妹子来说,青歌赛就是一个梦,她是看着青歌赛长大的,中学时从电视中认识了在青歌赛上成名的王宏伟、谭晶,“我想如果自己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站在那个舞台上,哪怕唱一下也好啊!”这个梦想牢牢地扎在心底,再也抹不去了。阿鲁阿卓从小就显露出出众的歌唱天赋,3岁起就在各种活动中登台演出,而父母也几乎满足了她在艺术上的所有要求,比如买昂贵的钢琴。爸爸告诉她:“只要你爱唱歌,一定送你到北京学习!”
这句应允透露了爸爸的希望。原来,阿鲁阿卓的爸爸毕业于北京民族大学,他喜欢这个城市,因为这里对有理想的青年会给予更多的机会,但因为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他最终选择回到家乡,作为父亲他深知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父母给我的永远是最好的一面,即使吵架也会背着我,不让我看到。”当老师的妈妈每年会有两个假期,暑假时她会带阿鲁阿卓去大城市旅游,但是到了寒假就一定带她回贵州山区的老家。“我从小就走了很多地方,也看到了贫穷和富裕的差距,你很难想像大山中的生活,没有鞋穿,没有水喝……”
阿鲁阿卓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她是第一个正式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贵州人,考试的过程很轻松,父母送她到北京后就匆匆离开了,同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你一定是最好的,要记住,你代表的不仅是你自己,更是800多万彝族同胞,这种力量一定会推动你进步……”
随身带CD,四处求教
进了校园之后,阿鲁阿卓发现自己和同学还有一些差距,她的倔强劲头上来了:“我珍惜每个机会,最后在校园里得到了文化部的两个银奖。”后来阿鲁阿卓考上了总政歌舞团,如愿当了一名独唱演员。渐渐的,她出了专辑,甚至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但心中那个梦还一直在召唤她:参加青歌赛。
生活中阿鲁阿卓就如同她唱的《稻香》,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淳朴而清新的味道,没有太多的修饰,那种真实让人觉得亲切。体恤衫、牛仔裤,没有太多的装饰。为了备战,她像苦行僧一般磨练歌喉。
阿鲁阿卓有个习惯,随身带着一个古老的CD机,那是爸爸在她14岁时花了1700元买给她的,她把自己的歌录成光盘,遇到一个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老师就拿出来请人家听,“请给我提提意见吧!”也许是那种真诚感动了对方,所有遇到她的“大腕”全都热情帮助,不计报酬。“其实我对自己的预期是,如果在青歌赛上能拿到银奖就满足了!”
金钟奖夺金,感动青歌赛
为了验证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效,她在去年参加了中国声乐最高奖“金钟奖”的比赛,“得了金奖,我当时觉得心里有底了。”这个成绩好像一面镜子,让她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我今年在青歌赛上演唱的5首歌,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的。以前我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这次比赛额外的收获就是让我找到了符合自己的风格。”最后一场比赛的前一天,阿鲁阿卓还在通宵排练这些歌曲的舞蹈,只在去赛场的车上小睡一下,“我辛苦不算什么,要感谢那些给我伴奏的同伴,他们都是业界很有名的人物,他们能来就已经让我很感动了……”
在最后一场比拼的舞台上,准备已久的阿鲁阿卓站在那里,清清淡淡地唱出了最终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论是曲子还是歌词,都道出了她多日的心声,所有的演唱技巧在那一刻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正是那一曲,感动了现场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