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石”这俩字儿
“滚石不生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是一句古老的英语谚语,大概描述和表达两个情境:第一个说流民,漂来漂去,处在无根的状态,因此毋须操心责任、种植、家业等等,很洒脱,也很无着;第二个说灵动的人,不停地动,因而永葆新鲜,永远不缺乏新意、主意、创意。
1928年,穷苦的密西西比乡下人、黑人布鲁斯歌手罗伯特·威尔金斯(Robert Wilkins),用吉他弹唱出悲苦的情歌,歌名叫作《滚石》(Rolling Stone)。这是“滚石”俩字儿最早在歌曲史上留下痕迹。但“滚石”以及这俩字所代表的意象,并没在歌曲中出现。
1948年,黑汗水流的电声布鲁斯巨人、芝加哥黑人歌手“浑水”(Muddy Waters),以粗豪的巨嗓、暴雷般的电吉他,也唱了一首歌。与威尔金斯完全无关,这歌的歌名却也叫作《滚石》。“我的母亲告诉父亲/在我还没出生以前/‘我怀了个男孩,就要来到这世上/他将是一颗滚石/当然当然,他将是一颗滚石’”,生存的苦难,命运的悲剧感,通过那明确无误的哑嗓和噪乐,却在这模糊的语义中爆发。
受这首歌曲感染,1962年,六位背叛其出身的英国中产阶级子弟,将他们的乐队命名为“滚石”(The Rolling Stones),这就是驰骋近50年、至今依然活跃的、最老资格的摇滚乐的代表,英国的滚石乐队。
1965年,美国青年文化旗手、民谣摇滚歌手鲍勃·迪伦(Bob Dylan),写出《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一首震撼人心的歌,成为动荡的60年代的象征。“一块滚石”的形象,本意是塑造了一个由趾高气扬的上流社会迅即没落到底层的富家女子,却成为那一个年代里每一个人痛心肺的真切感受。从此之后,“像一块滚石”的诘问便一直在历史上回荡:“这感觉如何/这感觉如何/独自一人感觉如何/没有家的方向感觉如何/像一个彻底的无名氏/像一块滚石”。
1967年,21岁的纽约青年、犹太人扬·温纳,创办了一本歌迷杂志,刊物取名“滚石”。《滚石》杂志一路绵延壮大,今天已成为世界青年文化的代表,一本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讲音乐讲文化也讲政治的摇滚乐杂志。
“滚石”这俩字,就这样拖曳着历史,带着摇滚乐的斑斑印痕。在摇滚乐历史上,它像是密语,又像是神奇的符号,上面闪烁着民间精神、青年思想、摇滚文化的光泽,代表着不羁、不安和不停歇的青年一代的创造,以及与之一致的艺术观念和人生态度。段氏兄弟用了这俩字,作为其音乐事业的招牌,虽然属于顺手拿来,却寄托隐隐,意绪昭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