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乐坛还能再混乱一点吗?
2010年的香港乐坛,估计是最没落的一年,在音乐上甚至远比英皇统治的那十年中的任何一年还要黑暗。因为这一年的香港乐坛,不仅缺人缺歌,甚至就连商业,都开始缺了。
现在的香港乐坛,已经到了整体江郎才尽的地步。编曲的公式化、复杂化,概念的牵强化,歌手的老龄化,词人的林夕化、黄伟文化,都让现在的香港流行乐成了少数人的流行乐,不仅很难像上世纪张国荣这样的歌手冲出中国、走向亚洲,甚至就连走出录音棚,普及香港都变得非常困难。
不能否认黄伟文词作的入木三分,也不能否定陈奂仁经常的巧夺天工和神来之笔。但现在的香港流行音乐最缺的还是更具包含性的合作,而只是将团队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由此缺少了活水的功能,慢慢变得自恋。
至于各大唱片公司和一些颁奖礼的“杯葛”问题,其实从表面上是无论如何都解决不了的。就像晚清无法和洋人平等的谈判一样,现在的香港流行音乐,就是因为缺少音乐的资本,从而使自己变成了弱势群体。如果不解决音乐界自身的问题,单靠唱片公司层面去解决利益纠纷,那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十大追问问题 华语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