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音乐频道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文/爱地人)三年前,陈志远终于获得了第19届台湾金曲奖的“特别贡献奖”,对于这位音乐底蕴甚至远超金曲奖这个颁奖礼的作曲人来奖,这很难说是金曲奖给他贴金,还是他为金曲奖注入底蕴。当然,颁奖礼当晚只是委托妻子拿奖的陈志远,他的名字很容易就会被“苏打绿”、莫文蔚和周杰伦等名字吞没。与此吞没的,还有陈志远为台湾流行音乐做出的一份贡献史、光荣史,甚至可以说台湾流行音乐承上启下的一段历史。很不幸的是,当我们再度拿出这份历史晒太阳时,陈志远先生却已经于2011年3月16日因病离世。而他在身后留下的,却是台湾流行音乐八、九十年代这二十年黄金岁月的脊梁骨,以及超过五百首的作曲作品,及数不清的编曲作品。
对于台湾流行乐坛那黄金二十年,从人文和音乐人的角度,人们首先会想到罗大佑、齐秦、李宗盛和郑智化等歌手;从唱将的角度,又毫无疑问会提及齐豫、蔡琴、苏芮、潘越云和辛晓琪等名字,再加上摇滚的薛岳、李亚明、伍佰、“丘丘”和赵传,小人物的王杰,青春偶像的“小虎队”,民歌的李建复和民谣诗人的陈升等等,陈志远在这其中,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却又经常忽隐忽现的名字。他之所以不如罗大佑、李宗盛那样有名,能够冠之以华语乐坛教父的称谓,主要的原因除了行事低调之外,就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发行过自己的个人演唱专辑,用亲唱去征服听众。如果抛开这个台前因素,如果不考虑流行作品歌词中所体现的人文因素,单论音乐上的成就,以及对整个台湾流行音乐的贡献,则陈志远认第二,恐怕在当时就没有人敢认第一。而当时罗大佑在制作首张个人专辑时,曾经说过“台北最好的吉它手只有一个,编曲家也只有一个”,其中的吉它手指的是游正彦,而编曲家指的就是陈志远。
从音乐编曲的角度来讲,陈志远无疑是灵气和专业结合的典范,甚至是一种行业标准。而他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积累及素养,更是对华语乐坛历来只重灵气而轻专业的一种反讽。从编曲的手法而言,陈志远的作品从来不突出自我的棱角、宣扬自己的风格。从《一样的月光》到《是否》、从《恰似你的温柔》到《一场游戏一场梦》、从《外面的世界》到《驿动的心》、从《水手》到《一天到晚游泳的鱼》、从《明天会更好》到《寂寞难耐》、从《外面的世界》到《其实你不懂我的心》,陈志远最具特色的手法,就是从尊重原作者作曲意境的角度入手,用恰到好处的素材,为作品起到增色添彩的作用。正是因为有庞大的素材库积累,以及因地制宜的配合,反而使得常常跟着作曲人走的陈志远,会因为这样的不强调自我,更容易找准编曲人应该有的位置感和方向感,才使得他的编曲作品往往天南地北,使人很难相信如《冬雨》(齐秦)、《生命中的精灵》(李宗盛)、《搭错车》(苏芮)、《一场游戏一场梦》(王杰)这些华语乐坛历史上的经典专辑,居然整张专辑的编曲都是出自他手。
而从编曲技法上来讲,陈志远的特点永远都是简约却不简单。《一场游戏一场梦》(王杰)前段低沉的鼓点,《驿动的心》(姜育恒)前奏归心似箭的口琴声,《独行》(齐秦)里跳跃仍不失灵动的节奏,《一个人》(李宗盛)中由民谣向摇滚的跨越,《寂寞难耐》(逼真的酒巴氛围),以及《酒干倘卖无》交响与摇滚所辉映出的史诗效果。陈志远往往就是用一个很简单的引子、一段很流畅的主旋律,就带动并推动整首作品的意境。尤其是用某件乐器适时点题的表达某种文字含义的做法,更是让音乐技术和人文精神,在一首作品里于互补间交融到一起。
尽管出身于民歌时代,但和那个时代许多由民歌手演变为创作人和音乐制作人的同行略有不同。陈志远从一开始就跳出了民歌这种形式在音乐形式上的局限性,通过更为多元和丰富的编曲手法,从而为台湾现代民歌运动顺利奠定台湾八、九十年代音乐产业体系,从音乐编曲的角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回顾台湾百佳专辑,你就会发现,除了罗大佑主要由日本人编曲的《之乎者也》和《未来的主人翁》等少数专辑。陈志远所编曲的专辑,无疑是最不单纯民歌,又最丰富多元的。如果说台湾现代民歌运动是华语流行乐启蒙的基础,罗大佑又开启了华语流行乐的一个新纪元,李宗盛则完善了华语乐坛的情歌和小人物心声作品体系,段钟氏兄弟和吴楚楚则在商业上提供保障的话,那么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陈志远就是台湾流行音乐的润滑剂和添色剂。他几乎以一人之力,为日后台湾流行乐的许多曲风,奠定了一种编曲模式和创意方向。他不像张亚东、刘以达、鲍比达、屠颖、钟兴民、阿弟仔、李正帆等著名音乐人那样,留下一种或几种标志性的风格,他留下的是一个可以相对包容时空超越时空的音乐空间,以及唯美和动听。
群星追忆:(排名不分先后)
陈镇川(张惠妹经纪人) | 张亚东小柯 | 陈秀男 | 姜育恒 |
黄磊 | 黄韵玲 | 周治平 | 潘越云 |
吴奇隆 | 苏有朋 | 陈志朋 | 陈珊妮 |
小彭(彭家熙) | 马世芳(著名乐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