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台湾著名音乐人钟兴民在微博沉重的敲出那行简短的惋惜,我们所有的八十年代流行音乐记忆一下子涌上心头,万万没有想到八十年代的经典情结以陈志远逝世的方式被这样唐突的拾起。陈志远,一个几乎造就了现代流行音乐大半个历史的天才的生命在2011年3月16日被定格。当滚石正要为自己的30年庆生时,陈志远和那个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飞碟唱片一起走进了依然不停的钟摆里。>>>陈志远逝世专题 转帖到: ![豆瓣](http://i0.itc.cn/20100930/7c2_82f6f0a5_22a7_4309_b5e4_ee5357d1f5a9_0.gif) |
![](http://i3.itc.cn/20110317/638_b890dbd5_630f_aaad_a57a_30d4a87fa8c6_1.jpg) |
|
|
|
发行:吴楚楚 |
监制:彭国华 |
统筹:陈大力 |
文案:陈乐融 |
编曲:陈志远 |
乐队: KEYBOARDS(MIDI) 陈志远 |
DRUM 黄瑞丰 |
BASS 郭宗韶 |
GUITARS 游正彦 |
更多>> |
|
1975年6月6日,由台湾大学生杨弦发起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最终也成为了“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开端。这原本是一次思想和人文精神方面的革新运动,它体现出当时台湾青年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唱自己的歌”的迫切心情。而从现在的追溯和纪念文字来回忆这段历史,也往往突出了一些文化和人文上的内容……[详细]
搜狐音乐频道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
|
|
|
|
|
![](http://i2.itc.cn/20110317/638_f9e38a4b_ada5_bee4_0bfd_9fd8d2ad94e8_1.jpg) |
1982年,刚刚于前一年于“滚石唱片”旗下推出首张个人专辑(与潘越云、李丽芬合作)的吴楚楚,突然放弃了自己的歌手生涯,在那个群雄迭起、草莽争霸的时代,将自己的音乐重心,由音乐的创作转向于音乐产业的经营,“飞碟唱片”也就此挂牌成立。
1983年,吴楚楚成立的“飞碟唱片”,正式发行了第一张唱片:陶大伟(陶喆的父亲)的《ㄍㄚ ㄍㄚ ㄨ ㄌㄚ ㄌㄚ》 ……[详细] |
![](http://i0.itc.cn/20110317/638_9175d979_0b28_b070_fbbb_d56603d16065_1.jpg) |
台湾流行音乐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国际资本的进入,台湾唱片业也因此遭受到了震荡。EMI收购了“点将唱片”、“宝丽金”收购了“齐飞”,而“飞碟唱片”也在这一轮的国际资本冲击下未能保持住本土化的特点,先是在1992年被国际唱片公司“华纳唱片”控股,继而又在一年后,正式被“华纳唱片”收购,成为“台湾华纳唱片”。 国际资本的影响,不仅反映在资金上,也同样反映在音乐定位方向上……[详细] |
|
|
|
|
鲍伯-迪伦要来了,但陈志远走了。
不知道该怎么计算此刻的心情,时代如此接棒,而这也就是时间的滋味。对我自己来说,忧伤的度数是超越喜悦的度数的。当我接到陈志远老师辞世的电话时,几乎说不出话来。何为闪亮的日子?何为告别的年代?何又为痛快的歌? 可你真的以为民谣已飘荡在神州的早春三月里了吗?
中国人不是听抗议民谣长大的,我们是听流行歌曲孕育成人的。而我们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基本完全建立在台湾音乐的基础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正因为地大物博,我们才学会了遥望。十年来,在华语乐坛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消失了……[详细] |
|
|
|
|
|
陈志远大师去世了,他曾整整代表着一个辉煌、华丽并且多彩的华语音乐盛世时代,这让人不免把他的去世和“一个时代结束”这样的字眼挂钩。不禁想起了杨千嬅的一首歌《不认不认还需认》,时代结束,我们终究要承认。大约十年前,当黄霑、罗文、梅艳芳、张国荣纷纷去世的时候,港乐迷们已经在哀叹着“港乐的一个时代结束了”;而这些年,彭国华、马兆骏、陈志远等台湾音乐人又一个一个离开了我们,这在不少70后以及85前的歌迷心目中,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和遗憾。
中国人不是听抗议民谣长大的,我们是听流行歌曲孕育成人的。而我们对流行音乐的理解……[详细] |
|
|
|
|
专题策划:斑马 朱尔摩斯 鸡蛋哥 耳东 专题设计制作:辣熊 大晶 鸣谢:搜狐音乐小分队 |